
我国的课程改革历经数次,依然举步维艰,这是为什么?教书与育人为什么常常被割裂为“两张皮”?教育难道真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经验与艺术?
本书收录了北京十一学校400多位教师研发、绘制的200多张“教育海报”,可谓该校变革全景的“微缩图”。在不断挑战自己的高强度探索中,老师们从实际问题和教育痛点出发,把“育人价值观”分解到“最小单位”,研发了一系列教育策略、方法和工具。这些“教育海报”,体现了可视化、可迁移、可操作的特点,它们犹如一把把斧子、一个个扳手那样实用。这些海报,展现了十一学校的老师们“让教育真实地发生”, 萃取教育经验、解决真实教育问题的追求,并鲜明地呈现出“不育人无法教书”的新境界。
这是400多位普通教师的智慧创造。
作者简介
沈祖芸,独立教育媒体人、学校发展咨询师。《教育能见度》公众号创始人。
相关推荐
- 
                        
                             《初职教师20个怎么办》聚焦新教师成长路上极具代表性的20个共性问题。
 众多实用的方法、工具和策略,拉直新教师成长中的“弯路”,让新教师迅速成为合格教师。作者:赵继红 主编
- 
                        
                             《一所学校的教育蜕变》北京十一学校实验中学系统学习借鉴“十一学校肓人模式”,
 从课程体系、教学组织形式、学校治理结构、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变革,成效显著作者:孙天华 主编
- 
                        
                             《非常理想,特别现实:北京市十一学校章程与制度集萃》2014年,北京市十一学校荣获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特等奖,教育部在学校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全国推荐其教改经验。
 为什么是北京市十一学校?它的经验能否复制?
 本书从学校制度与文化为您解密。作者:张之俊、杨雄主编
- 
                        
                             《改变世界,以教育的方式:北京十一学校变革启示录》北京十一学校之于中国教育和中国社会的价值,
 不仅在于她能够培养学生走在“可以伟大”的道路上,
 还在于有多少教育者、多少学校会朝着她提供的新方向走去。作者:李斌
- 
                        
                             《重构学校文化》一所普通学校,为什么能在短短数年里快速崛起,成为京城名校?
 凭借重构学校文化,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成功实现了“逆袭”。作者:范胜武
- 
                        
                             《教育者的转型:追寻更适合学生成长的教育》面对时代挑战和对教育的更高需求,教育转型势成必然。探索与实践更高水平、更适合学生成长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模式,也有赖于教育转型。而教育转型有赖于教育者的转型。本书直击教育转型的痛点、难点,为教育者自我变革提供了样本。书中六位教育者转型的经历,会让你收获自我变革的信心和勇气。作者:李建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