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建平“教育寻变三部曲”之一
教育者转型是教育转型成功的关键,
有什么样的教育者,就有什么样的教育!
内容简介
本书是资深教育记者李建平“教育寻变三部曲”之一,是她继《中国教育寻变:北京十一学校的1500天》后又一力作,直击教育转型的痛点、难点,为教育者自我变革提供样本。
李建平专访了六位北京十一学校盟校校长,深度挖掘他们迈出转型第一步的心路历程。直击心灵的对话,呈现出他们在不同阶段、不同场域对教育的理解。六位教育者内心的变化,折射出转型过程中的困惑、挣扎、成长与超越。他们的心路历程表明:任何教育转型都有赖于教育者自身的改变,因为有什么样的教育者,就有什么样的教育。
作者简介
李建平,《中国教育报》资深记者。曾全程跟踪报道国家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新世纪中国课改重大事件和决策过程的见证者、记录者。2010年5月至今,全程跟踪观察北京十一学校“普通高中育人模式创新及学校转型的实践研究”,亲历了十一学校教育改革过程中的困惑、挣扎与突破。著有《聚焦新课程》《聚焦新课程II:解析新难点》《中国教育寻变:北京十一学校的1500天》《构建未来教育图景:实践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模式》等。
引 言
面对时代挑战和对教育的更高需求,教育转型势成必然。
2014年教师节前夕,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揭晓,北京十一学校以“普通高中育人模式创新及学校转型的实践研究”获得特等奖,在教育界引起强烈反响。
这里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无数人怀揣理想与梦想,从四面八方向这里聚集,变革激起的波澜在这座校园里激荡,各种思想观念在这里碰撞。
有人惊羡,有人犹疑,也有人想试一试,于是,他们来到了十一学校。
其中,有一群人十分特别,他们既不是十一人,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到访者,他们吃在这里、住在这里,有人甚至把家都搬来了,而且一待就是两年。他们在十一学校浸泡式学习,每天与这里的师生朝夕相处,感受全新的教育生活。
探索与实践更高水平、更适合学生成长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模式,有赖于教育转型,而教育转型有赖于教育者的转型。教育观念的转变对教育转型起决定作用,而教育观念的转变不会一蹴而就,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那么,他们在转型过程中有怎样的感受,经历了怎样的内心冲突、蜕变与超越,获得了什么力量,这些又怎样深深地影响了他们的未来?
完成《中国教育寻变:北京十一学校的1500天》后,我便将目光聚焦在他们身上,在长达一年多的跟踪采访中,记录下一个个百转千回又耐人寻味的故事,试图诠释那深邃而悠长的心灵蜕变之路。
今天,越来越多的学校走上了转型之路。本书是2017年出版的《嫁接十一学校:六位教育者的寻变之旅》的修订版,书中六位教育者转型的经历,正好契合当下的转型需求,对人们仍有启示作用,故再版与读者见面。
相关推荐
-
《初职教师20个怎么办》
聚焦新教师成长路上极具代表性的20个共性问题。
众多实用的方法、工具和策略,拉直新教师成长中的“弯路”,让新教师迅速成为合格教师。作者:赵继红 主编 -
《改变世界,以教育的方式:北京十一学校变革启示录》
北京十一学校之于中国教育和中国社会的价值,
不仅在于她能够培养学生走在“可以伟大”的道路上,
还在于有多少教育者、多少学校会朝着她提供的新方向走去。作者:李斌 -
《非常理想,特别现实:北京市十一学校章程与制度集萃》
2014年,北京市十一学校荣获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特等奖,教育部在学校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全国推荐其教改经验。
为什么是北京市十一学校?它的经验能否复制?
本书从学校制度与文化为您解密。作者:张之俊、杨雄主编 -
《中国教育寻变:北京十一学校的1500天》
一场由课程引发的学校大变革是如何发生的?
《中国教育报》资深记者李建平潜身校园倾力之作
致敬转型时代每一位追求职业梦想的教师作者:李建平 -
《一所学校的教育蜕变》
北京十一学校实验中学系统学习借鉴“十一学校肓人模式”,
从课程体系、教学组织形式、学校治理结构、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变革,成效显著作者:孙天华 主编 -
《学校的样子》
一位教师,用十年时间,拍摄数万张照片,跟踪记录一所学校的变革,描绘了一幅基础教育的全新图景。
学校的样子,就是学生的样子;学生的样子,就是未来中国的样子。作者:李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