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storage/upload/files/20241029/6fc02ab46c374e5e5bdcc0cf8fefeb0c.png)
李建平“教育寻变三部曲”之一
今天有什么样的教育,
我们就有什么样的未来!
内容简介
本书是资深教育记者李建平“教育寻变三部曲”之一,是她继《中国教育寻变:北京十一学校的1500天》《教育者的转型:追寻更适合学生成长的教育》后又一力作。
北京十一学校实施育人模式改革,构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模式,实现了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自2012年起,先后有30多所学校学习、实践这一育人模式,踏上了教育转型之路。
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模式是什么样的?它是如何运转的?它对解决当前教育问题的价值和意义何在?它要由什么样的人、经由什么样的路径去实践?在实践过程中,要克服哪些困难,抓住哪些关键环节?
为回答这些疑问,资深教育记者李建平追踪一所所十一学校盟校教育转型的实践研究,其中既有新建校,又有薄弱校、棚户区学校、乡村学校、库区学校等,真实再现了它们进行教育转型的历程。
作者简介
李建平,《中国教育报》资深记者。曾全程跟踪报道国家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新世纪中国课改重大事件和决策过程的见证者、记录者。2010年5月至今,全程跟踪观察北京十一学校“普通高中育人模式创新及学校转型的实践研究”,亲历了十一学校教育改革过程中的困惑、挣扎与突破。著有《聚焦新课程》《聚焦新课程II:解析新难点》《中国教育寻变:北京十一学校的1500天》《教育者的转型:追寻更适合学生成长的教育》等。
本书通过一个个不同背景下成功转型的案例,构建了未来教育的图景。
引 言
一些未获解答的问题
2015年10月《中国教育寻变:北京十一学校的1500天》出版后,基础教育领域对北京十一学校变革的热切关注、对这一教育变革典型的强烈反响,使我从未有过“采访完成”的感觉,更不敢有停笔的念头。
2014年春天,一种全新的育人模式出现在北京海淀西隅的一座中学校园里,打破了中国教育界的平静,人们如潮水般涌入十一学校,渴望模仿、复制、嫁接的呼声越来越高。
“办得这么好!”
“令人眼前一亮。”
“这是理想中的学校,代表了未来教育的方向。”
伴随着一所又一所联盟学校的加入,“十一学校育人模式”在各地落地、生根、发芽,围绕学校转型的话题更是一波接着一波。
人们普遍关心的是——
“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模式究竟是什么样的?它是如何运转的?”
“新型育人模式为何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传播力?”
“十一学校的探索对解决当前教育问题的价值和意义何在?”
“一所中学究竟能影响多少人?一个点的成功对整个战线的意义如何?这种变革能否作用于整个教育界?”
“面对未来的挑战,教育应当做出哪些回应?”
“未来教育的图景应该怎样描绘?”
“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模式在嫁接过程中,会遇到怎样的挑战?”
“这种育人模式究竟是如何推广的?实践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模式,应当抓住哪些关键环节,要由什么样的人、经由什么样的路径去实现?”
教育界对十一学校转型的关注从未停止过,追问也从未停止过。这些问题也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
学校转型是个大议题,需要深入持久地研究;有关学校转型的诸多问题,需要持续不断地回答。
我知道,要回答这些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到一所所盟校去亲眼看一看、亲耳听一听。怀着这样的心情,我出发了。
相关推荐
-
《让教育真实地发生——北京十一学校的教师智慧》
400多位优秀教师的创意,200多张教育海报,
提供可视化、可迁移、可操作的教育策略、方法和工具作者:沈祖芸 主编 -
《中国教育寻变:北京十一学校的1500天》
一场由课程引发的学校大变革是如何发生的?
《中国教育报》资深记者李建平潜身校园倾力之作
致敬转型时代每一位追求职业梦想的教师作者:李建平 -
《课堂里走出教育家——崔永元与北京十一学校优秀教师“实话实说”》
他们从课堂里走来,向你倾诉他们在学校变革和职业成长中的困惑、挣扎、蜕变与收获。
演讲、访谈、答问,原汁原味呈现。
崔永元全程主持,有时令人捧腹,有时令人沉思,有时令人落泪。作者:沈祖芸 杨雄 主编 -
《非常理想,特别现实:北京市十一学校章程与制度集萃》
2014年,北京市十一学校荣获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特等奖,教育部在学校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全国推荐其教改经验。
为什么是北京市十一学校?它的经验能否复制?
本书从学校制度与文化为您解密。作者:张之俊、杨雄主编 -
《教育发生的地方》
北京十一学校,扎根中国大地,在波澜壮阔、激动人心、意义深远的变革中,提供了精彩的答案。书中故事虽然发生在北京十一学校,但它们属于所有的教育工作者。每一位读者都可以把自己代入其中,去畅想教育的可能性,去反思自己的成功与失误,并借鉴书中的方法和智慧让真正的教育落地。作者:李斌 -
《点燃教师,照亮教育:学校生长日志》
只要教师被点燃,就没有办不好的学校!
崔永元、刘可钦诚挚推荐作者:刘艳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