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分类

图书分类
最近浏览历史
12个精彩课例,展现落实核心素养的具体措施和方案刘可钦、张丹、孙晓天诚挚推荐我用数学教素养:教学设计12例陈俊荣 著策 划:源创图书出 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年6月定 价:68.00元I S B N : 978-7-300-28213-8名家推荐这本书凝聚了陈俊荣老师的实践智慧,也记录了她与老师们一起进行教学探索的心得。这些课例犹如我们教育生活中的家常便饭,看似平凡,却是学生成长最核心、最基础的营养来源。——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校长 刘可钦这本书是陈俊荣老师扎根课堂,深入开展教学研究的智慧结晶。陈俊荣老师紧紧围绕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结合学校实际,深耕课堂实践,在单元教学方面做出了富有成效的成果。书中呈现的案例生动而深入,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 张丹陈俊荣老师从教学问题出发,进行教学设计与实施,并通过教学反思与研究人员的专业分析,梳理出每个课例可资借鉴的教学意义。这是一本全方位的、实用的小学数学教学参考书。——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孙晓天内容简介数学素养是数学课程实施和教学改革的关键词。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又通过什么样的内容、活动和材料等来实现数学核心素养落地?陈俊荣老师扎根课堂,从真实的教学问题出发,从单元视角思考教材的设计意图,分析学生,发现素养生长路径,并付诸实践,探索出落实数学核心素养的具体措施和方案。在书中,陈俊荣老师用亲自实践过的12个精彩课例,从教学问题、教材分析、学生分析、课堂实践、课后反思、名家点评等方面,呈现了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样态。作者简介陈俊荣,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教学副校长、中关村第三小学万柳北校区执行校长,北京市数学学科带头人。北京市优秀教师、海淀区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指导专家。曾获北京市基础教育优秀课堂教学设计一等奖、北京市六城区第十一届“京城杯”小学课堂教学交流活动优秀课例奖。目 录推荐序(刘可钦)前言启程篇·重视研究从单元视角进行整体思考基于学生视角开展学习研究创设课堂教学的ASA三要素营造“有问题,有互动”的学习文化实践篇·真实学习第一辑数与代数两种模型相伴,理解十进关系—— “认识小数”单元教学实践与思考自主构建联系,提升运算能力——“分数除法(二)”教学实践与思考理解比的本质,发展数学素养—— “比的认识”教学实践与思考“远观”与“近看”,感受函数的无处不在——“变化的量”教学实践与思考第二辑图形与几何动静之间,揭开角的面纱—— “认识角”教学实践与思考动静相宜,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图形与几何总复习”教学实践与思考借助二维图形与三维图形的转化,让学生提出猜想—— “圆柱与圆锥”单元教学实践与思考第三辑统计与概率播下数据的种子,生长求实的枝丫—— “最喜欢的水果”教学实践与思考理解平均数的统计意义,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平均数”教学实践与思考为每个数据找到自己独特的位置——“摸球游戏”教学实践与思考第四辑综合与实践以学生的问题引领深度学习—— “密铺”教学实践与思考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从鼓励尝试开始—— “尝试与猜测”教学实践与思考推荐序刘可钦我刚到中关村第三小学当校长时,陈俊荣老师是学校的数学副主任。当时,她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不问东西”,一心钻在课堂里。后来,她走上了副校长的岗位,承担的任务重了,需要处理的事务多了,但不见她忙乱,每一项任务她都能有条不紊地抓落实;同时,她对课堂教学的研究依然痴迷。这本书凝聚了陈俊荣老师的实践智慧,也记录了她与老师们一起进行教学探索的心得。这些课例犹如我们教育生活中的家常便饭,看似平凡,却是学生成长最核心、最基础的营养来源。透过这些课例,我们可以看见一条教师成长路径,可以看出陈俊荣老师的专业精神,她基于实证数据的研究会让教学更加科学、简洁、准确、有效。书中的课例,有些是公认的教学难点,有些源于教学过程中预设与生成之间产生的冲突等,研究的起点、角度也许不尽相同,但都源于教学实践的“真思考”。陈俊荣老师不断认识教材、学生,并紧跟教育教学发展前沿,保持一种不断思考、不断前进的状态。为了深度分析教材、学生,陈俊荣老师采取了多种研究方法,这也反映出学校日常教研的基本路径。比如,对教材的分析,有文献研读与分析,有专家访谈等;对学生的前测,除了纸笔测试之外,还可以加上访谈、作业分析等,以了解学生真实的思维路径。教师在深度分析教材、学生后,“明晰学习路径”,以连接教材、学生与课堂实践。创设课堂教学的学习任务、学习支持和学习评价三要素,让学习深度发生,最终实现数学与儿童的美好相遇。人们常说,当你执着于一件事情时,你就会千方百计地去实现它。确实如此,而实现它的秘诀就是让自己保持学习的心态以及思维的“年轻”状态,这是普通教师成长为研究型教师的必然途径。陈俊荣老师向书本学,向实践学,向专家学,向同伴学,包括向年轻人学习。有一次,我听她说:“我特别爱和年轻人在一起,他们爱读书,会研究,跟他们在一起我能学到很多。”陈俊荣老师从来没有停止过学习,始终保持汲取营养的状态。书中汇集的这些课例,每一个都不是闭门造车所得,而是她在广泛对话、研讨的情况下,通过一次次探索所得。学校教育应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在新时代,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熟能生巧”的优势可能会荡然无存。我们要主动改变以“教师讲解,增加练习量”为主的单一形式,积极拥抱变化,想方设法让学生主动学习与发现,主动放弃以机械训练、死记硬背为主的做法,即使我们曾经尝到了甜头。我们需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更需要积极、主动地研究学生、研究教学、改进教法。在这方面,陈俊荣老师做出了很好的示范,我们要向她学习,也希望她能够一如既往地研究教学,创造出更多更好的课例。(刘可钦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校长)更多详细内容,更多好书:请搜索“源创图书”或 扫描二维码
购书电话---------------------------------手机:15611547622 QQ:1454575208联系人:胡老师源创图书·以出版推动教育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