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分类

图书分类
最近浏览历史
把自己教成孩子,将生命扎根教育的土壤
特级教师于永正先生遗作我的教育故事于永正 著 于然 编策 划:源创图书出 版: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年9月出版定 价:49.80元名家推荐于永正老师写完了他的故事,所留下的火种自然也会点亮更多的课堂,你的,我的,他的。在不可知的情境下,无数奇迹般的故事即将出现。——语文特级教师、杂文家 吴非从于永正老师的教育故事中,我们可以想见其课堂的美妙风景:快乐不在节日里,而在你和我的眼神里。——江苏省教育学会会长、语文特级教师 杨九俊于永正老师给我们留下了自己的教育故事,也留下了一部鲜活的教育学著作,照亮了我们的教育人生。——苏州市盛泽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语文特级教师 薛法根编辑推荐如果没有故事,教育就缺了些滋味;如果没有爱,教育就只剩空虚;如果没有时光的沉淀,教育就难免青涩、虚浮。所幸,我们有于永正老师这样将一生的爱奉献给孩子的老师,所幸,我们有于永正先生这样将人生的智慧凝注于教育的智者。本书穿越时空,于一段段教育往事的追忆中,发现教育的细节和乐趣;在于老师渐行渐远的背影中,体会老一辈教育者的情怀和担当。本书篇目短小、含蕴丰厚,朗朗上口、乐趣无穷,令人读来有拨云见日之感,适合于中小学教师及广大教育研究者阅读。内容简介本书收录了特级教师于永正先生在生命的最后半年,根据自己的教育经历撰写的30篇教育故事,以及2014年以来在报刊上陆续发表的20余篇教育随笔。这些文章围绕教育教学展开,短小精悍、亲切质朴、娓娓道来,展现了一位教育者对教育、对语文教学、对学生的热爱,以及一位老人坦然面对生死、笑对人生的大爱与大智慧。予人启迪,让人泪下。作者简介于永正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教育部“跨世纪名师工程”向全国推出的首位名师。1962年以来一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1985年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同年被徐州市人民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1995年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教育部召开“于永正语文教学方法研讨会”,推广其“五重”(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教学法。2001年被评为“江苏省劳动模范”。2002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3年,经江苏省教育厅批准,徐州市成立于永正语文教学研究所。出版《教海漫记》《于永正与五重教学》《于永正教育文集》等。2017年12月9日,因病去世。于 然 江苏省徐州市鼓楼区大马路小学教师。目录
出版说明代 序辑一 我的教育故事1.“儿童,往往因错误而美丽”2. 故事中的故事3. 洗头4. 对话,一扇窥见自己和学生的窗口5. 随机应变6. 放学路上7. 字的故事8. 想念贝贝9.“老班长”10. 他脸上终于有了阳光11. 规矩12. 不让地里长草,就种上庄稼13. 钓鱼的故事14. 游泳15.“军营一日”故事集锦16. 大余乡中心小学纪行17. 一句话的事18. 粉笔头的故事19. 家访的故事20. 中庸的智慧21. 雪中送炭22. 红领巾的故事23. 象牙筷子24.“多看美的东西”(一) ——赏菊的故事25.“多看美的东西”(二) ——春游的故事26. 艺术求变27.《望月》的教育故事28.“猜猜,我会说什么”——游戏化的语文教学故事之一29.“看谁写的和老师一样”——游戏化的语文教学故事之二30. 说话算话辑二 “我就是语文”1.“我就是语文”2. 我小时候是怎样读书的——读绘本故事《猪八戒吃西瓜》想到的3. 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品质”4. 从贾老师的“神机妙算”说起5. 精彩,历久弥新6. 教学,呼唤“实打实”7. 教学,呼唤“手把手”8. 教儿童学语文,靠的是“示范”9. 板书之我见10. 努力,从写好一个字开始11. 识字教学的起点不是零12. 学校的名片13. 旧话不旧14.“打赌”15. 由“教过了”想到的16. 语文教学“九字诀”17. 也谈“语言积累”18. 重在“转化”19. 素质教育,其实是教师素质的教育辑三 我的小学老师辑四 病中“吟”后记 让生命在文字里延续(于然)
代序
他像一团火在燃烧
吴 非了解于永正老师,主要靠读他的文章,再就是通过他活跃在小学语文界的弟子们的介绍。我无缘识荆,在于中、小学语文教学有点“隔”,再有,也许是我的惰性了。及后得知他患病,则感到不便去叨扰:他太需要休息了。一个人做了那么多事,该有多累啊;读他最后的病中记事,仍然处处看得到燃烧的激情。于永正老师像一团火,燃烧了自己,温暖了学生,也照亮了自己。一名教师,就这样完成了使命。我想,假如有来世,让于老师重生,他还会这样活。吴法源君把于永正老师遗稿寄给我看,闻知这些文章是于老师病中之作,便读得分外仔细。那些不同情境下的问题以及应对的智慧中所体现的职业情操,令人感佩。人入老境,往往会回忆童年,于老师回忆的是他作为教师的往事,有些文章可能是他“职业童年”的记事了。入行时,好多老师都有期待,期待能做出成就,而最后可能会发现,其实做的都是具体的小事。在病榻上,于老师仍然怀着一颗童心,诉说着对教学和课堂真诚的爱。他能记得那么多小事,因为那些小事,学生得到了精神滋养,于永正也成为于永正。文中那些有名有姓的小学生,如今虽已年过半百,仍然能赶到于老师病榻前,给他系上红领巾,可见童年教育真是刻骨铭心。在生命最后阶段,于老师能记住的,仍然是学生和课堂。这是他的职业境界。读着这些回忆,我仿佛看到了青年于永正和中年于永正,看到了他的教室、他的班、他的学生。激情与爱心,智慧和理性,一点一滴,点点滴滴,成就了一名教师的理想和荣耀。当年社会条件和物质基础很差,于老师能把一个个学生的冷暖记在心上,非常难得。我最为感动的,是他始终关心“普通学生”和“有困难的学生”,他的教育教学,引导着学生对文明的追求,让他们成为合格的人。他的学生,能记住童年教室里发生的事,记得老师四五十年前的一句话、一个眼神,并始终保持着对老师的感情和对教育的敬重。从这些故事中,我看到的是教育的“立人”,而看不到当今教育界流行的庸俗“成功学”。一名教师,尽个人所能,帮助学生克服精神困苦,用自己的教学,用自己对学生的关怀,消除社会的不公以及人间的不幸。我觉得,于永正老师真像一团一直在燃烧的火,在学生面前,有热,也有光。书稿中《象牙筷子》一文所回忆的,是多年前的事,学生因父亲再婚缺乏安全感,于老师便想方设法引导学生接受新妈妈,温暖了一个家庭。在《想念贝贝》一文中,于老师在电视台录制课堂教学电视片时,特意多给身患绝症的上官贝贝发言机会,为的是尽量多地留下她的甜美笑容……对人世间苦难和不幸的同情,让于老师的教育教学充满悲悯之情。教育以“立人”为要务,于老师做到了。那些顽皮的学生、缺乏信心的学生、有心理问题的学生,遇上了有智慧的、有耐心的、有爱心的于老师,课堂有了生命之光,他们的道路也因此而敞亮。钱理群教授写过一本《中国教育的血肉人生》,这个书名一直震撼着我。真正有意义的教育,莫过于一位教师用个体生命点亮课堂,形成有血有肉的教育,而不是空洞的说教和例行公事的灌输。于老师用生命照亮课堂的同时,也感受到了职业幸福,实现了个人价值。当今之世,保持朴素的理想,遵守教学常识,其实并不容易,很多人半途而废。但是,于老师一直走到了最后。其实,于老师的课堂,和所有老师的课堂一样,也有各种各样的“麻烦”,也有顽皮的学生,也有学习存在困难的学生。于老师的很多故事是我经验之外的,他的教育回忆,不讳言自己当年教育的粗放(比如用粉笔头砸顽皮的学生,对学生偷黄瓜的调侃,罚学生站到教室外面,等等),用今天的教育标准评价,可能有不合适之处,然而,当年那些不拘一格的教学以及与学生平等的沟通,帮助了学生,让他们改正了缺点。如同物体有“向心力”一般,学生也有“向师性”,他们尊重有经验、“有办法”的教师。于老师能获得学生的信任,不完全因为他的专业素养,更在于在学生眼中,他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一个活生生的人。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其实和学生共同成长。教师把“教”的过程也当成个人的“学”,就有可能实现最好的“教”,因为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和他们一起在“学”,“教学”就实现了。成长为“会教”的教师,通常比一般人善于思考。《对话,一扇窥见自己和学生的窗口》一文中有个细节,学生张莉受伤后,医生夸这个学生“是最能把自己的病情叙述清楚的孩子。她不但口齿伶俐,而且有礼貌、有教养”。语文教育所要做的,不正是这些吗?在这里,小学生张莉的语文和医生的语文,都进入了语文教师于永正的观察视野。在《中庸的智慧》一文中,于老师认为“所谓‘中庸的智慧’,说白了,就是做事要把握好度”,又说“其实,我的教育故事,都是用中庸的智慧写成的”。于老师想说的,也许就是兼有“适时和“正确”的教育。我们在教育教学中,是不是可以再“慢”一些,再有耐心一些呢?如果我们有属于个人的思考和感悟,才有可能体会教育工作的趣味。曾看到那么多中青年教师追随于老师学习,我就想,他该有多辛苦,早晚有一天,他要燃尽自己的。不过,我也因此想到,他在做这一切时,必定甘之如饴;而他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深远影响,也如播火一般。鲁迅有言:“石在,火种是不会绝的。”(《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于永正老师写完了他的故事,所留下的火种自然也会点亮更多的课堂,你的,我的,他的。在不可知的情境下,无数奇迹般的故事即将出现。教育的魅力,常常就在于教师的恒心与智慧。上好一节课未必有多难,可要想让每节课都能保持职业品质,一节一节地上,目送一届一届学生走出校门,让课堂、学校和教师像画面、像雕像一样,成为学生的记忆符号,成为他们一生“精神底子”的一部分,则要像于永正老师那样去做。2018 年 8 月 6 日后记
让生命在文字里延续
于 然法国文学家托马斯·布朗说:“你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却可以把握它的宽度;无法预知生命的外延,却可以丰富它的内涵。”爸爸说:“如果没有尊严地只是活着,不能过上有质量的生活,那我宁愿死去。”我却在心里一遍遍祷告:爸爸活着就好,活着就好。感谢上苍,即使在爸爸患病休养期间,京剧、读书看报、写作、散步看风景,都一直陪伴着他。爸爸说:“然然,我的生命在我的文字中延续。以后想爸爸的时候,就在我留给你的书中寻找爸爸吧。”2017年春节,爸爸说,想写自己的教育故事,想再多留给老师们一些有价值的东西。他说,很想写上100篇,但是,自己都觉得好像有点贪心。于是,就初步定了50篇。2017年10月的一天,我陪爸爸去医院复查。那时候,心里就有了不好的预感。可是,最怕的事情还是发生了。爸爸的病复发了!不料,爸爸自己也知道了。回家的路上,爸爸说:“然然,如果上苍能再给我半年的时间,多好啊。”我没有说话,只是流泪。这次复发,来势凶猛。因为血象掉得厉害,爸爸感到心慌、无力。这种情况在上午尤其明显,一上午几乎不能做什么事情。下午,当午后的阳光照进客厅的时候,是爸爸感到最舒服的时候。阳光下,他靠在沙发上,捧着笔记本写作。看着爸爸阳光下虽然苍白但是依然帅气的脸庞,我的心满满的都是心疼。妈妈和我默默陪在一旁,偶尔轻轻问一句:“累吗?”爸爸总是平静地摇摇头。在这种状态下,爸爸又写了 5 篇教育故事。他对我说:“然然,如果上苍能再给我两个月的时间,多好!”我转过身,泪如泉涌。2017 年 11 月 9 日中午,我陪爸爸吃过午饭,爸爸捧着他的小笔记本,微笑着对我说:“然然,爸爸又写了 5 篇教育故事,这样就一共写出了 30 篇,如果加上生病这几年在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差不多就有 10万字了,刚好够编成一本书。完成这本书是爸爸最大的心愿了。爸爸这 5 篇教育故事,简直是画在本子上的,很难认,从现在开始,咱们把它们一篇一篇地打出来,好吗?”于是,爸爸念着,我在电脑上打着。因为当时爸爸的病日益加重,力不从心,写的字,有的连他自己都认不出来。就这样,停停想想,想想再停停,用了整整一个下午,才打出来一篇文章。第二天,11 月 10 日,爸爸住院了。住院第一周,爸爸没有提书稿的事。到第二周的一天,他说:“我想让常猛来医院,我读,他打出来。常猛和你一样,会五笔打字,打得很快。”常猛是爸爸的徒弟,经常周末来我家。这些教育故事几乎都是他打出来的。每次他打完文章,都要陪着爸爸一起吃午饭。可是,看到躺在病床上虚弱的爸爸,我实在不想让他再因为书稿的事耗费心力了。我说:“爸爸,这次住院,不是说不让任何人知道吗,咱们先安心治病,等您身体恢复一些的时候,女儿帮您打最后 4 篇。”爸爸默许了。我快步走出病房,泪如雨下。2017 年 12 月 8 日,爸爸走了。我捧着爸爸一直放在病床边的笔记本,翻看里面密密麻麻的、很难辨认的初稿,再也控制不住自己,失声痛哭。我是要在爸爸的文字里寻找他了吗?不,我还没有做好准备,我还不能勇敢面对,我还不能坦然接受。我只想他活着,每天依然慈爱地叫我:然然……常猛来了,我说起爸爸住院期间让他帮忙打书稿的事,他哭得像个孩子,哽咽着说:“姐姐,师父的字,我认得。我拿去抠,抠不出来再一起商量。”罗曼 • 罗兰说:“幸福是一种灵魂的香味。”我想,爸爸这一生是幸福的,因为,爸爸此生深爱的语文教育是他灵魂的香味。爸爸的生命长在语文教育里,也必将在语文教育里延续。爸爸,您生前对我说:“然然,如果真的有灵魂,爸爸一定会保佑你的。”爸爸,您知道吗,自从您离开了我,我就坚信有灵魂,因为,这是我们联系的方式。今天,您心心念念的这本书就要出版了,您笑了吧?2018 年 4 月 22 日更多详细内容,更多好书:请搜索“源创图书”或 扫描二维码
购书电话
---------------------------------
手机:15611547622 QQ:1454575208
联系人:胡老师
源创图书·以出版推动教育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