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分类

图书分类
最近浏览历史
策 划:源创图书
出 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 版 时 间:2017年11月
定 价:68.00元
内容简介
《教育艺术随想录》是李希贵校长的第一本著作,2017年,李校长在在原有每篇文章后面撰写了长短不一的续篇。这些大都是李校长与十一学校同事们的新探索,有对20年前的修正,也有完善与拓展。许多内容极具实操性,悉心感受李校长20年的教育探索,一定会从中得到莫大启发。本书适合中小学教师、中小学校长培训与阅读,也适合其他教育管理者阅读。作者简介李希贵,山东高密人,北京市十一学校校长。20世纪90年代以来,提出并实施了以课内大量阅读为基础的中小学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主持新学校行动研究,推进育人模式改革,在实践中构建了治理主体多元、管理结构扁平、课程多样可选择的生长性学校生态系统模型,让教育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唤醒自己、发现自己、成为自己,初步形成了学生自主生长的学校生态。出版有《学生第二》《面向个体的教育》等专著。先后参与了教育部《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编写组、教育部更新教育观念报告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起草调研工作。目录前言 教育价值论(代前言)| 第一辑 |靠机制创造公平职务、责任、利益从教师职务中分离出来创造一个选择的机制在制约中提高素质培养“导师”立足本职建功业变“要我干”为“我要干”明确工作外延有效地控制全局从“不许干什么”到“应该干什么”从“要我怎么办”到“我要怎么办”发挥惩戒的警醒作用善意的警示发挥社会的监督、指导作用少开会的一个办法避免拖延共架金色桥梁亲其师与信其道叩开学生的心扉尽快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学生在我心中开一条服务热线尽最大可能帮助学生“马上解决”带来“立即纠正”运用杠杆| 第二辑 |在老师心目中,不应该有坏学生,只可能有心理不健康的学生学生心灵的避风港重症心理问题的学生自我反省与自我教育锻造后进生的意志品格给他们更多的关爱正视早恋现象捕捉最佳教育时机超越自我与战胜自我引导学生改变不良习惯搬掉女生成长路上的绊脚石| 第三辑 |教育,最终给学生留下什么塑造学生健全人格无“礼”寸步难行,有“礼”走遍天下丰富学生人生营养(一)丰富学生人生营养把握现在,赢得未来和平幸福与艰苦卓绝让学生体验成功 (一)让学生体验成功(二)培养自信为学生树立校园明星让学生接近成功给学生反思的机会学生以此为荣创设第二语言交际环境引进时代活水拓宽视野,锻炼思维让学生自己去感悟保证学生阅读的基本量让“软”的变“硬”让学生学会创造学会探究打破思维定式,重新认识自我培养协作精神,开拓学习新途径无声的良师益友分解学习难度设置“认知停靠点”变短时记忆为长时记忆教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迅速适应新环境让考试更趋科学合理狠抓教学落实| 第四辑 |让学生学会把握自己认识和完善自我真实地认识自我和规范自我明确好学生标准引导学生走出迷津让学生把握自己帮他们适应未来的大学生活| 第五辑 |让每个学生都获奖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说“我行”构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机制全面评价学生的能力为“个性”寻找机遇注重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培养体者,载知识之本,寓道德之舍也让德育评价更公正合理承认差异,尊重需要淡化名次效应对将来负责,为未来奠基| 第六辑 |让学生唱主角让活动过程成为教育学生的过程让学校真正成为学生的乐园让社会教育学生活跃思维塑造健全人格的导师丰厚的积蕴,美好的启迪让学生触摸时代的脉搏营造文化氛围植物园里的激励榜样就在身边变隐性课程为显性课程塑造学生的爱心让学生主动去做的诀窍做学生真正的导师让学生成为学校的管理者联系学生的纽带重视教育的每一个细节养成好习惯,铸造责任心弘扬拾金不昧的美德教学生养成节俭的习惯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图书馆外的经营天天和学生见面让学生吃得科学| 第七辑 |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受道德磨炼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角色意识将良好行为习惯转化为道德品质化于戈为玉帛让学生进入角色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相信你,相信我,相信大家创设教育情境体验师生情磨炼学生的心理耐受力激发成才欲望创造情感体验的机会让学生自我剖析让节日过得快乐而有意义丰富知识,提高能力| 第八辑 |在造就学生的同时成就自我志当存高远树立高期望的目标营造奋发向上的氛围树立追求卓越的精神(一)树立追求卓越的精神(二)成才加油站给“热爱”添“柴”凝聚集体智慧(一)凝聚集体智慧(二)实施教育思想的领导实施教学思想的指导磨炼管理技能昂起学校发展的龙头为教育科研创造条件培养学科带头人提供成长环境给青年提供学术空问让新教师更快地成长(一)让新教师更快地成长(二关心孩子也是关心教师保护健康,也是保护积极性精彩书摘写在前面
近年来,有不少朋友建议重版我的第一本著作《教育艺术随想录》,理由是,其中的教育理念到今天尚未过时,且其中提出的许多方法依然具有实操性,适合教育同行借鉴。于是,我自己又打开了这本 20 年前的小册子,重温那个年代我在高密一中做校长时的工作和生活。说实话,在那本书里,既有经年累月的费神劳心,又有心血来潮的标新立异,也有盲目自负的简单粗暴。孤立地看,每一篇文章里所创造的方法的确能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但一旦放大到一个组织系统中,拿来在全校范围内推行,则立刻会变得问题多多,如果今天再去简单地把这些方法推荐给各位同行,已有诸多不妥。为了既尊重朋友们的建议,又不至于给同行们带来误导,利用今年寒假的时间,我在原有的每篇文章后面撰写了长短不一的续篇,这些大都是我走进十一学校之后与同事们的最新探索,有对 20 年前的修正,也有完善与拓展。如果读者能在两两对比中有所启迪,就达到了这次增补的意义。许多朋友可能会关心一个问题:从高密一中到北京十一学校,今昔 20 年期间最大的变化是什么?其实,从具体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方式里,也许很难发现什么根本性变化,但有两点却是所有变化的前提。一是对教育目的的再认识。20 年前的教育,工具论尚占主导,对个性的关注和敬畏还远远没有走心入脑。而今天,如何面向每一位学生,帮助他们唤醒自我、发现自我,并最终成为自我,已渐成校园里的主旋律。有了这样的教育目的,任何教育方法的使用都应当格外小心,个别化的因材施教必然成为我们的选择。与此相关的另一点是,我们当然更需要重视学生作为教育主体自主选择的力量。没有他们对自我成长目标的渴望,没有他们自主体验的求索,教育就难以发生。单纯来自教育者的殚精竭虑和一厢情愿,其实并不能产生真正的教育。我们切不可把自己想象得过于强大,更不可迷信固有的教育模式和管理方法。如果说 20 年的教育生活让我有一点成长、进步,不过如此而已。2017 年6月 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