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分类

一部饱含人文情怀的著作 朱永新、杨东平、周洪宇诚挚推荐做一个理性的教育者张晓冰 著策 划:源创图书出 版: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年1月出版定 价:35.00元内容简介老师的身体还好吗?教育真的可以不要考试吗?“超级大班”的危害有哪些?“一中制度”有哪些弊病?为什么“性侵”、“虐童”案件频频发生?社会转型,教育适应吗?教育需要什么样的批评?……对教育中存在的很多问题,作者抱持理性精神,冷静分析,详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这是一部饱含人文精神的理性之作,充满正能量,值得一线教师和所有关心教育的人一读。作者简介张晓冰,湖北省监利县教育局原局长、党委书记。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兼职研究员。主要著作有《农村教育改革的一场风暴》等。曾获《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全国首届教育改革创新管理优秀奖”。张晓冰博客 : http://blog.sina.com.cn/jlzxb专家推荐教师有思想,教室就会明亮;校长有思想,校园就有光芒;教育局长有思想,区域教育就有方向。——朱永新(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作为一个有思想的实干家,本书凝聚了张晓冰的教育理想和反思,对教育公平的关怀和坚守,以及充沛的人文关怀和清澈的人道主义立场。——杨东平(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21 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作者的战略思维和对教育的敏感与悟性,使他常常能够从全局和整体上把握教育,跳出教育看教育。他提出的许多观点和建议,既有创造性和前瞻性,又有可操作性。这是一本富有理性、充满正能量的力作。——周洪宇(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华中师范大学教授)目 录序(周洪宇)第一辑 做火炬,不做蜡烛理解老师,关怀老师老师也应奔“小康”老师,你的身体还好吗老师的工资怎么这么低教师也有向上流动的权利我心目中的好校长做火炬,不做蜡烛为什么“性侵”、“虐童”案件频频发生教师究竟要几个部门管话说“吃空饷”再说“吃空饷”民办教师命运的写真
第二辑 一中,你好吗“超级大班”危害多慕课来了改进美育:塑造儿童的心灵真的可以不要考试吗“留不留作业”谁说了算不能辛辛苦苦造就“东亚病夫”中小学生的“两业”应该“歇业”艺术家从哪里来一中,你好吗高中收费:政策模糊20年从“走班选课”看教改创新新学校新在哪里教改路上别匆忙65个孩子的故事山美,人美,教育美
第三辑 跳出教育看教育新型城镇化离不开教育孩子都毁了,还要城镇化做什么社会转型,教育适应吗跳出教育看教育要鼓励大众消费教育学校不是无限责任公司如今读书有用吗新农村建设别冷落学校不要用孩子撑领导的“面子”不要为“钱学森之问”背包袱是建校增容还是办“超级大班”“托管”学生的公司谁来管教育失败了吗教育需要什么样的批评用激情记录教育的变革
第四辑 大学生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大学生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人们为什么对高考如此焦虑不要抢招高考“状元”多次高考就是多次折腾高考体现什么公平高考应该实行无人监考“异地高考”不应由地方出台方案高考改革急不得第五辑 失实的报道:“卖700所学校!”失实的报道:“卖700所学校!”不要迷信教育券引进翔宇第六辑 中职学校为什么招生难中职学校为什么招生难(上)中职学校为什么招生难(下)中职学校的前途:整合高中婆婆多了管不好“放缓中职免费”是开错了药方为什么对民办教育讳莫如深财政支持不能光靠嘴说后记序(周洪宇)张晓冰先生是我的老朋友,为他的新书作序,我很高兴。张晓冰先生长期在农村基层工作,历任过多个重要工作岗位,虽非教育科班出身,但好学深思,工作之余博览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文学书籍,知识面比较广,喜欢思考问题。尤其是在担任湖北省监利县教育局局长之后,结合本职工作,不断钻研业务,形成了领导者的战略思维和对教育的敏感与悟性,他常常能够从全局和整体上把握教育,跳出教育看教育。他提出的许多观点和建议,既有创造性和前瞻性,又有可操作性。在任上,他大胆改革办学体制,发展民办教育,引进江苏翔宇教育集团与政府联合办学,监利县的教育改革一时风生水起,震动华夏,来参观考察者络绎不绝,“张晓冰”一名也随之闻名全国。特别难得的是,他退居二线后,仍然满腔热情地关注教育,思考教育,调查研究,笔耕不辍,几年下来,就有了读者眼前的这本新作。我问他为什么把这本新作命名为《做一个理性的教育者》,他说主要是针对当前的一种教育现象,即对教育问题往往只看到其表象,而不能深入其深层,不能理性地看待和思考教育问题,对之责备多,批评多,提建设性意见少。他的这本新作,就是力图从教育的表象去透视教育的深层,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我很赞同这种理性精神和冷静态度。他的新作不是怨天尤人,悲观绝望,而是充满信心,昂扬向上,充满正能量。这正是我们今天这个社会尤须倡导的精神力量。我曾在多个场合讲过,研究教育问题,教育研究者自身首先应有一个正确的态度与立场。许多教育热点、难点问题,成因复杂,积重已久,政府有关部门并非毫无察觉或认识,也不是不想解决,而是一时找不到很好的解决办法,或还需等待解决的*佳时机,需要社会上和学术界提出良策高招,促成解决。因此,一味埋怨、指责,于事无补,于己也无益。有些喜欢标榜自己是“社会良心”的人,声称不批判社会和政府就不是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其实这是对知识分子本质的误解。知识分子固然应对社会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批判的意识,但更重要的是,应有一种建设的态度,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把国家、民族的利益始终摆在个人的名利之上,展现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我是一个务实的理想主义者,一直坚信,“民众的立场,建设的态度,专业的视野”才应是每个学者,尤其是教育研究者应秉持的基本准则。这里所谓“民众的立场”,是指以人民群众特别是人民群众中的弱势群体的利益,而不是以某些特殊利益集团的利益为对待和处理问题的出发点。所谓“建设的态度”,是指以合作的姿态、合适的方式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与措施,而不是以对立的姿态、生硬的方式要求政府必须做什么和怎样做。所谓“专业的视野”,是指分析问题或提出对策,都要以专业的知识与理论为背景,以深入调查研究得来的大量事实和资料为依据,以深思熟虑为基础,而不能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不愿深入基层实际,满足于网络传闻,道听途说,不管自己平素有没有研究,动辄以“专家”自居,对什么问题都发表评论,只批判不建言,话说得越激烈、越尖锐就越自得,哗众取宠,误导社会大众,猎取虚浮声名。今天的中国,发展与改革的任务空前繁重,学者特别是教育研究者的责任也空前重大。对待教育难题,有两种选择:一种是渐进的改良,一种是激进的革命。激进的革命固然看起来快捷彻底,但代价太大,成本过高,而且往往留有严重的后遗症。渐进的改良,尽管推进速度缓慢,但稳中求进,代价较小,成本较低,后遗症小。在一个和平建设的年代,知识分子最好是通过渐进的改良以达到社会改造之目的。应该看到,由于历史与现实、教育与社会的原因,许多教育问题的解决不可能一蹴而就,具有艰巨性、长期性和反复性,而且不同时期的教育问题也不尽相同。教育研究者应有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不能奢望毕其功于一役。只有这样,教育研究者才能够真正地沉下去,沉到基层实际,研究深层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高招,有裨于社会大众,有裨于教育改革与发展。晓冰的新作即将由享有盛誉的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我真为之高兴。相信他在这本著作出版后,将一如既往,再接再厉,为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做出新贡献,为读者奉献更多富有理性、充满正能量的力作。2014年12月15日于京华大有庄12楼316客寓书 摘一中,你好吗早在20世纪末,有研究者指出:重点中学升入高一级重点学校的高比例并不是因为重点中学的教育产生了作用,而是优秀生源自身的能力使重点中学看上去很有效益。集中优势资源办的重点中学,是以削减、剥夺非重点中学的资源为代价而发展的,一部分人的优先发展是以减少和剥夺另一部分人发展的机会为代价的。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群众对教育空前关注,国家公共财政对教育的投入空前增加,特别是义务教育实现了免费入学,人们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教育在快速发展的进程中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在新教育时代,要求教育公平、消除教育特权的呼声愈来愈强烈。在基础教育领域,义务教育阶段的特权学校(重点学校)正在受到关注而逐步取消,但在高中阶段,教育系统的改革严重滞后,各地农村县级重点中学制度(我把这种制度称为县域内的“一中制度”),因为学生数的大量增加造成竞争性更大而被当地的权贵阶层人为地固化,使县一中成为当地不折不扣的权贵学校,在《教育规划纲要》出台后,应该废除这种制度。改革开放初期,在我们这个人口多、底子薄的国家,教育的发展极不平衡,师资、经费、设备又十分有限,要实现中学的均衡发展是有困难的。因此,中央决定兴办重点中学。在1978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同志提出:“为了加速造就人才和带动整个教育水平的提高,必须考虑集中力量加强重点大学和重点中小学的建设,尽快提高它们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1978年1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办好一批重点中小学试行方案》。1980年教育部又颁布了《关于分期分批办好重点中学的决定》,系统地阐发了举办重点中学的意义。20世纪90年代以后,尽管重点中学制度的弊端已经日显突出,但国家教委在1995年颁布的《关于评价验收1000所左右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的通知》中,仍然强调了办好重点中学的政策,而且对县域内的一中进行了评估,有的还授予了“省级示范学校”的称号,强化了重点中学制度的不可逆转性。一直到现在,重点中学制度所涵盖的政策优势没有变化,这与当前我国各级财政明显好转、经济社会发生了极大变化的背景和人民群众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重点中学制度,在今天的教育环境下已经演变成一种“一中制度”,即县域内权贵阶层在教育上的特权制度。县一中通常占据了县域内最优秀的教育资源。一是教师。县域内任何一所学校的优秀教师,一中都可以用不同的名目调进来。教师本人也因为一中的社会地位、收入差别和教学环境、县城优势,愿意或者想方设法调到一中。同时,进入县一中的现有教师,由于一中的各类条件在县域内一枝独秀,其他学校无可相比,从此也可以过起比其他学校教师优越的生活。二是生源优势。现在的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即中考以后,由县教育主管部门把分数最好的毕业生,按分数线划定,由一中先行招收。一般情况下,即使成绩达不到分数线,因为一中教师的优势、县城的优势和办学条件的优势,家长也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一中就读,由此就产生了“择校”。以上两点,决定了一中在高考中的成绩要优于其他学校。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老百姓最不满意的是县域一中当前仍在执行的择校生招生制度。20世纪90年代起,国家为发展高中教育采取吸收民间资金补充高中学校经费不足的办法,规定高中学校在招生中实行一定比例的“自费生”。自费生根据学校的招生计划限定人数、分数和钱数,即所谓“三限政策”。在这一政策的作用下,不够一中分数的学生如果要到一中就读,一个学年必须缴纳学费少则近几千元多则上万元。县级财政对高中阶段的教育基本上没有投入或投入很少,学校就是靠不够分数线生源的“择校费”来维持运转和发展的。许多学校特别是农村乡镇的高级中学,因为学生家庭经济条件差,收费如果按照规定的择校生收费标准收取,就没有生源,而家庭经济条件好或者有“关系”的学生则到一中或其他相对好的学校去“择校”,这样造成了农村乡镇的高级中学难运转。而县一中,在择校政策面前具有强大的优势,但是,要收取高额择校费,仅仅只能针对无关系减免的普通百姓子女。目前,研究者把重点中学的教学效率以及这种制度的平等与效益问题做了充分的分析和研究,但重点中学制度给基础教育领域造成的严重失衡和因一中招生引起的腐败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凡在县域内,权力、资金、人事等方面能够对教育主管部门和一中学校的主要领导形成约束的政府部门(单位)和个人,都能写一个条子减去几千元甚至于上万元的“择校费”。县一中择校生招生中的这种“潜规则”,扰乱了当地高中招生秩序,每到招生时节,要求减免择校费的各种“关系”都被动员起来,向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校长施压,有的部门写的条子无法被学校减免时,则会遭到权势部门或个人对学校明的和暗的报复和打压,而当县一中的办学经费缺口无法填平时,又无法解决,学校只好举债。这是当前各地县一中学校欠下银行巨额贷款的重要原因。在这种条件下,县一中实际上已经成为当地特权者阶层的学校。因此,当有的地方要将县一中改为民办时,县内的各个既得利益群体都会起来反对。对县域“一中制度”的弊端,许多有识之士早已认识到。但怎样才能摘除这株毒瘤,却很难统一。县域内的高中学校已经形成了一中和其他中学的严重失衡状态,如果不废除“一中制度”,所谓实现县域内的教育均衡就是一句空话。但是,要想在现有的体制框架内改变这种格局又很难实现。当前最关键的问题是要增加对高中阶段的财政投入。 我的观点如下:第一,对高中学校的办学经费,至少教师工资,由财政全额拨付,使公办教师在各学校流动时,其收入水平相近。然后由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师整体水平在各学校之间进行调配,首先实现各学校师资力量的均衡。第二,县一中校园和办学条件目前状态下和其他学校不可比,可以把一中独立出来,实现多元化办学,委托给其他教育机构或民间办学者按照民办学校的要求管理,一中原有教师,愿意留在原校的可以保留公办教师身份,不愿留下的则可调入其他公办学校。财政不再对原有一中进行投入,必要时可以根据办学情况适当补贴。第三,高中招生不再采用按学生分数线划定学校的办法,实行自愿报名和就近分配学校相结合的招生原则。现有的择校生(三限生)收费制度自然终止。第四,所有高中学校实行一个收费标准,收取学杂费。收费标准主要是根据高中办学中的公用经费定额确定,不能像现在一样过高。学校的发展和建设资金、教师工资应由财政全额拨付,不应再由学生负担。2010年11月10日更多详细内容,更多好书:请搜索“源创图书”或 扫描二维码购书电话-------------------------------联系电话(兼传真):010-59766016;15611547622QQ:1454575208联系人:胡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