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分类

十年来深受一线教师欢迎的教育著作之一以日本7000间教室、美国1000间教室的实际研究为基础国际著名课程专家、日本教育学会前会长佐藤学教授代表作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佐藤学 著 李季湄 译策 划:源创图书出 版: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年11月出版定 价:29.80元内容简介本书是国际著名课程专家佐藤学教授从事教育研究工作20年,在日本、美国近万间教室进行实践观察研究的总结。作为行动的研究者,作者拜访了世界各地的幼儿园、中小学和护理学校,和老师们一道,探讨对课堂和学校进行改革。他推动着教室里活动的、协同的、反思的学习的实现,促进着学校里老师们互相成长、同事性关系的构建,推进着学校和社区合作,并提出了“学习共同体”这一重要概念,不断推动学校从自身入手进行改革。书中深入浅出的课程观、教学观、教师观、师生互动观等,带给教师诸多有益启发,对众多教育实例的剖析和论述更能加深教师对课堂的理解。本书适合于中小学幼儿教师、校长、教育管理者、教育研究者,以及所有关心中国教育改革的人士阅读。也特别适合中小学幼儿教师和校长培训。编辑推荐本书中文初版于2003年1月面市,10余年来,备受广大中小学教师和教育学者的关注和讨论,也赢得了读者的一致好评。这不仅因为这本书对中国新课程改革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而且读者从中体会到佐藤学教授广博的学识、深刻的思想、一流学者的人格魅力,以及“走入现场”的研究态度。20多年中,佐藤学教授参观了全世界数千所学校,走进了近万间教室,“与教室里的学生和教师同呼吸”,“把自己作为教室中与大家共同生活的一员”,他以教育专家特有的敏锐力和探索精神,用亲身实践,结合许许多多亲身实践的生动案例,提出了有关教育改革的许多真知灼见。今天,书中的观点仍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书中提出的问题仍广泛存在于中国的教育实际。本书将帮助教师和管理者对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有深入的反思、切实的感悟。2014年11月,由“源创图书”策划,教育科学出版社再版本书,以期为读者提供更好的阅读体验,为中国教师提供参考与借鉴。佐藤学教授特别为本版撰写新的序言,揭示书中一些隐秘的信息,如支撑着教师每日的创意和创造性的是:给每个孩子学习的尊严、专注教材(学问)的发展性和教师自己的教育哲学。期待你从中发现更多隐秘的信息。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书!这是一本带你体验教育之难、思想之美的书!作者简介佐藤学,日本学习院大学文学部教授,教育学博士。日本学术会议第一部(人文社会科学部)部长,日本教育学会终身会员,日本教育学会前会长。作为“付诸行动的研究者”,他走访了全日本各地的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和养护学校,同一线教师合作,直面学校改革的挑战。著有《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课程论评——走向公共性的重建》《教师的难题——走向反思性实践》(世织书房),《教育改革的设计》(岩波书店)等。中译本有《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课程与教师》《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教育科学出版社)等。译者简介李季湄,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专家。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托幼机构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OMEP中国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组成员,教育部学前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成员,教育部教师指导委员会学前教师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课程资源专家委员会学前教育组召集人,国家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组负责人,参与研制《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及《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等学前教育相关重要文件,《〈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主编之一。目 录前言 改变教学的教师们第一章 教室里的风景——向创造性学习迈进一、教室里的风景——关于“主体性”神话二、产生主体性假象的温床——教学中的形式主义三、以“应对”为中心的学习和教学——超越“主体性”神话四、“应对”的教师的身体和言语——倾听学生的发言五、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千方百计地促进交往六、每个学生相互作用——交响乐团式的教学七、创造相互学习的教室——息息相通第二章 改变教学——学校改变一、为了让学校从内部开始变化二、相互开放教室——改革的第一步三、校内教研活动的三个原则四、学校组织的简化——为了能让教研活动成为核心五、召开公开研讨会六、学校向社区开放——校外人士参与学习的挑战第三章 设计课程一、什么是课程?二、以“学的课程”为中心三、“综合学习”为什么会混乱?四、综合学习和学科学习五、综合学习诞生的时候六、综合学习的乐趣七、创造综合学习的教师八、公民教育和学习“学习”方法九、没有正确答案的学习十、从现实出发进行学习十一、虚假的“自主性、主体性”十二、从“勉强”到“学习”的转换十三、在活动中的合作学习十四、组织合作的探究十五、通过对话深化学习十六、校本课程建设十七、从综合学习到课程的创造十八、向学习共同体的学校发展第四章 学校改革的挑战——中小学的实践一、培育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关系二、向学校的未来挑战三、迈向相互探究、创造、表现的共同体四、由对话创造出的学校文化五、“学习共同体”的实验学校结束语精彩文字学校内外的社会和文化的急剧变化正在引发一场教室里的教和学的“静悄悄的革命”。这场革命是从一个个教室里萌生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这场教育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性的变化。仅此而言,它就决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没有哪一个教室和其他教室飘溢着完全相同的气息,或有着完全相同的问题。”让教室里的学习成为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尊重,每个学生都能放心地打开自己的心扉,每个学生的差异都得到关注的学习。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在教室里并不存在“大家”,存在的只是有自己名字和容貌的一个一个的学生。即使在以教室中的全体学生为对象讲话时,也必须从心底里意识到,存在的是与每个学生个体的关系。教师和学生在同一视线上相互交换目光的关系是教育的基本。学校应成为“学习共同体”,在教室中要实现“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在传统的“阶梯型”课程之外创造“登山型”课程。以学校为基础的课程建设就是所有教师都进行公开教学、相互交流、相互评价学习经验的创造性的、合作的活动过程。……读者评论日本的改革比欧美更有借鉴意义的一点是,我们确实处在一个文化圈,如对“主体性”的理解。佐藤学是个在诚恳地努力的人,而教育改革如果要成功,其他方面不提,还需要很多这样的人。……译者序尽管我很早就知道佐藤学先生的大名,但是翻译他的著作还是第一次。翻译此书的决心始于2001年夏天。当时,我在日本考察“生活科”与“综合学习”课程,日本著名的小学馆出版社的编辑朋友向我推荐了这本书。我粗粗一读就产生了把它翻译出来的冲动,因为我被日本教师们的敬业精神、被佐藤学先生的研究态度所感动;被日本同行所碰到的与我们共同的实际问题及他们认真、朴实、讲究实效的教研活动和教学实践所吸引;被书中深入浅出地阐述的课程观、教学观、教师观、师生互动观等所启迪;被作者对教学中形式主义鞭辟入里的批判所震动。我曾经向实验区的老师们建议:“读一读佐藤学先生的著作吧,肯定你们会受益匪浅的。”可他们一听佐藤学先生是东京大学的名教授,又是专搞教育学理论的权威,即刻的反应就是:“是不是什么后现代、超现代?读得懂吗?”“怕费半天劲读了也派不上用场……”我非常理解这些老师们的想法,毕竟他们有过不少这样的经历。然而,当他们读完这本书之后,佐藤学先生的平易、深刻、务实给他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他们获得了和我同样的感受。佐藤学先生在为本书中文版所写的序中将现在正在进行的这场教育改革称之为“静悄悄的革命”。他极其深刻地指出:这场“静悄悄的革命是从一个个教室里萌生出来的,是根植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这场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性的变化。仅此而言,它就绝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在我国,这场“静悄悄的革命”也正在进行中。作为教育理论工作者或者第一线的校长、教师该怎样投入这场革命呢?作为教育理论工作者,我们能强烈地感受到来自佐藤学先生的挑战。作为日本名牌大学名教授的佐藤学先生“一直在积极地推进这一‘静悄悄的革命’”,他“每周去各地的学校访问,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养护学校等,看过数不清的教室,在各个教室里观摩,近20年来一直如此”。因而他发现:“没有哪一个教室和其他教室飘溢着完全相同的气息,或有着完全相同的问题。”他与校长、教师们一起研讨改革中的问题,“丢开一切抽象的语言”,并从与一线校长、教师的密切接触中,使自己的“研究和实践获得了有力的支撑”。他把自己融入学校的教师和学生中,“与教室里的学生和教师同呼吸”。他说:“在想观察什么之前,先把自己作为教室中与大家共同生活的一员。如果我没能与教室中的一个个学生和教师共鸣的话,那么,真实而生动的观察是不可能的。”当我翻译到这些句子时,一种发自内心的敬佩和惭愧几乎同时产生。我禁不住问自己:我们该怎样做教授?该怎样做教育研究?本书对许多教育实例的剖析和论述对我国现行的教育改革,对一线的校长、教师来说也是颇有启示的。教育这一事业的人性魅力何在?怎样把学校变成“学习的共同体”?怎样创造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怎样的教师是优秀的教师?怎样的教育实践是优秀的教育实践?怎样去“倾听”学生、“理解”学生?学校如何实际而有效地帮助教师成长?……本书关于这些问题的许多观点和案例都如此让人感到耳目一新,发人深省!尽管读者一打开书之后就能读到佐藤学先生的许多精辟之言,但我还是禁不住要在这里先“引”为快——在教室里,与对物对人的冷漠做斗争的实践,应成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的中心课题。让教室里的学习成为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尊重、每个学生都能放心地打开自己的心扉、每个学生的差异都得到关注的学习。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要创造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的话,既不是追求“自学自习”,也不是让教室解体为零零散散的个体。学校应成为“学习共同体”,在教室中要实现“活动的、合作的、探究的学习”。在传统的“阶梯型”课程之外创造“登山型”课程。当综合学习中创造的学习与学科学习的改革结合起来时,综合学习实践就有可能导致教育课程的整体改革。反过来说,综合学习不管开展得多么好,但如果不能推动学科学习的改革的话,则可以说课程改革就没有成果。日常的学科学习的改革才是中心课题。小林老师决心从一年做一次法国大菜的教师,变成每日三餐过问柴米油盐并能做出来美味佳肴的教师;他决心把那种期待学生会发生戏剧性变化的教学转变为不间断的可持续培育学生的教学。加纳校长亲自扛着录像机,一一记录每个教师的教学,倾听教师们的烦恼,坚持与处于教学中心地位的教师们相互学习。若干年轻教师响应了校长的建议,率先开放了自己的教学,在学校内形成了专业的合作的“合作性同事”(collegiality)的关系。课程建设就是所有教师都进行公开教学、相互交流、相互评价学习经验的创造性的、合作的活动过程。在教室里并不存在“大家”,存在的只是有自己名字和容貌的一个一个的学生。即使在以教室中的全体学生为对象讲话时,也必须从心底里意识到,存在的是与每个学生个体的关系。教师和学生在同一视线上相互交换目光的关系是教育的基本。……日本的学校正在试图摆脱支配其教育一个世纪以上的划一性与效率化,以综合学习为舞台开展“静悄悄的革命”。日本的教师也正在边体验改革过程中的各种混乱状况,边摸索着新的学习方式。这一切与我国的现实状况是何其相似!课程改革是很艰苦、很繁难的,然而“改变教学、改变学校的条件绝不是遥不可及的,使其实现的条件乃存在于所有的教室中,存在于所有的学校中”。因此,衷心希望本书能推动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特别是推动综合实践活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新课程的健康实施。衷心希望本书能有助于我国的教育工作者进一步看清那些应该做的、可能做的和必须做的事情,积极地投入到这一“静悄悄的革命”中去。“跨越国界相互学习”,这是佐藤学先生的期望,也是我翻译此书的期望。李季湄2002年5月作者新序(2014年版)对作者来说,没有比超过期待的众多读者爱读他的书更幸福的事了。而且,这本书在日本发行后不久,就被翻译成汉语和韩语,超越国境,作为教育类畅销书持续畅销10年以上。这本书为什么能在中、日、韩东亚三国拥有这么多的读者呢?而且,喜欢这本书的人,中国人比日本人和韩国人不知要多多少,这又是为什么呢?秘密就在本书中文版的书名《静悄悄的革命》中。本书2000年由日本小学馆出版;中文版《静悄悄的革命》(李季湄译)2003年由长春出版社出版。决定把此书翻译成中文时,我虽然没有想过这本书会在中国教育类图书中销量长期位居前列,但我认定,它有可能助力正处于改革期的中国,推动一场静悄悄的革命。于是,我决定把本书中文版的书名定为《静悄悄的革命》。本书幸运地和中国读者见面已经有12年了。这12年,是学校和教师以大大超过我的预想的规模,推进“静悄悄的革命”的12年。当初,在“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口号基础上开始的“静悄悄的革命”,现正在向追求“素质教育”中学习的高质量迈进。虽然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差距巨大的问题还没有解决,但中国广大领土上的众多教师专家的能力得以提高,变以知识灌输为中心的课堂为以探究式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改革,正作为“静悄悄的革命”在推进。这12年间,北京、上海自不必说,我还访问过四川、陕西、浙江、黑龙江、山东等地方,考察了很多学校,见到了几万名教师。在这些访问中,我为推进“静悄悄的革命”的老师们既充满激情又深思熟虑的实践而深受感动。本书,成为联结我和进行“静悄悄的革命”的中国最优秀老师们的亲密纽带。本书传递的信息很多,但一以贯之,是唱给老师们创意的、创造的实践赞歌。上课实践,是谁来做都难以避免困难和失败的、高度复杂的智慧实践,有着无法穷尽的广度和深度。那么,支撑着我们每日的创意和创造性的是什么呢?我认为,是给每个孩子学习的尊严、专注教材(学问)的发展性和我们自己的教育哲学这三点。无论在哪里都应尊重这三点,都要高举这一旗帜。我很尊敬举着这一旗帜,每天实践着的老师们。从本书中,如果大家能读到这些隐秘的信息,那我将会感到很幸运。最后,我想给翻译本书的华东师范大学李季湄教授、再版此书而做了很多筹备工作的朱永新教授,送去由衷的谢意。再者,感谢教育科学出版社欣然允诺出版本书。到目前为止,教育科学出版社翻译、出版了我的《课程与教师》(2003年)、《学习的快乐》(2004年)等著作。现在,本书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是我的荣幸。借此次再版机会,期待能同中国教育工作者加深联系,促进协作,强化各位教师从教室实践中互相学习的合作性关系,希望在这几方面都能更上一层楼。佐藤学2014年8月作者序(中文初版)日本学校现已迎来了一个大的转型期。学校内外的社会和文化的急剧变化正在引发一场教室里的教和学的“静悄悄的革命”。本书旨在描述作者曾经访问过、观察过、合作过的日本各地的学校里、教室里正在发生的这场“静悄悄的革命”的状况。本书所介绍的教室里的“静悄悄的革命”即是通过和事物对话、和他人对话、和自身对话的活动过程,创造一种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这种学习是创造以相互倾听为基础的教室里的交流;是那些力图实现创造性的、合作性学习的教师间的相互学习;也是让家长参与学校改革,使相互合作得以具体化的联系载体。本人一直在积极地推进这一“静悄悄的革命”——创建“学习共同体”的教育实践活动。综合学习实践正在成为“静悄悄的革命”的舞台。经历了现代化历程的日本学校由于中央集权的控制而形成了划一性与效率化两大特征。以综合学习为中心的“静悄悄的革命”正在试图摆脱这种支配了日本学校一个世纪以上的划一性与效率化。通过这一方式向传统挑战,日本学校将能脱胎换骨,从而更适应知识型、复合型的21世纪的知识经济社会。这场教育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性的变化。仅此而言,它就绝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正如本书所叙述的一个个事例那样,在教育方式和教育观、历史观上,日本的教师正在边体验改革过程中的各种混乱状况,边摸索着新的学习方式。应该说,这种混乱局面决不是坏的征兆,因为一个多世纪以来,日本学校的革命一直是在中央集权的控制下大一统地进行的,而现在正在进行的学校教育的“静悄悄的革命”则是从一个个教室里萌生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本书中所描述的课堂教学革命旨在使学生从“勉强”(日文中该词的意思是“读书”、“学习”——译者注)转换成“学习”。一个多世纪以来,日本文字中“勉强”这个词一直被广泛地用来表示“学习”之意,而提醒我注意到这个词所表示的文化内涵的是一个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留学生。10年前他来到我的研究室时对我说:“日语中把‘学习’说成‘勉强’,我感到很惊奇。”那时,我就直觉地认识到,实现从“勉强”到“学习”的转换应是学校革命的中心课题。如果没有那位来自中国留学生的一席话,恐怕也不会有这本书吧。本书能译成中文而让众多的中国教师和学生们阅读,我本人感到万分的高兴。中国和日本同处在东亚地区,历史上、文化上都有源远流长的关系,两国的学校教育在很多地方有相同的课题。我想阅读本书中文版的广大读者一定能够理解两国在有关学校改革课题上的很多共同问题。我们都有必要跨越国界相互学习,如果本书能成为此过程的第一步的话,我将感到无比的高兴和喜悦。佐藤学2002年1月更多详细内容,更多好书:请搜索“源创图书”购书电话-------------------------------联系电话(兼传真):010-59766016;15611547622QQ:1454575208联系人:胡老师